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251章

作者:羽春 标签: 生子 布衣生活 古代架空

  这样忙一番,到家已临近晚饭时辰,母子俩做饭吃。

  赵佩兰已经看过信, 在灶屋里跟陆杨说着内容。

  “阿岩说他一切都好, 那个小书童很会来事儿,日常起居都照料得很好。平之那孩子还给他拿了四季衣裳,他真是细心, 阿岩这点不如他。还说你订餐的饭馆他很喜欢,口味很好,分量很足,他每顿都吃得很好。刚入学那阵,先生们没单独考他,平常碰见,总要聊聊学问,看他在家有没有认真学习。”

  说着说着,赵佩兰笑了声:“他说他现在比以前脸皮厚了,先生们考他,他也要拿问题问,他平常看书多,攒的问题多,这样问一圈,要考他的先生反而少了。他觉着府学的先生们,不如县学的先生们认真,可能是学子们的质量更优,他们不用着急教学,也能有一批学子取中举人,对于勤学好问的学生,他们不是那么喜欢。甚至感觉麻烦。”

  陆杨听笑了:“这样不好,太骄傲了。”

  赵佩兰也说是,“他后头写了,他就是心里想想,哪位先生喜欢他去请教,他就去问哪位先生,没追着别的先生讨嫌。”

  陆杨想了想,别的方面,谢岩可能看不懂脸色,琢磨不透人心想法,学问一事,他该懂得辨认。愿意为他解惑和不耐烦解惑,说辞都会不同。

  陆杨问:“他还说什么了?”

  赵佩兰说:“还讲了府学的藏书阁,很大,说比我们家堂屋还大一倍,比他去过的几家书斋藏书都多,如果不算话本画册,县里几家书斋的书加起来都没府学的藏书阁多。”

  陆杨听着,心思微动。

  以前没听说府学有这么多书啊。

  府学有这么多书,谢岩还留在私塾上学,就很可惜了。

  临近年底,也没多久了,他想着,等谢岩回家一趟,再具体问问情况。

  家里就两个人,吃喝没将就。

  手里有钱了,口腹之欲要满足。

  他们煮了杂菌汤,再煎了鸡蛋,鸡蛋是纯蛋饼,加了盐,口感咸咸的,适合下饭。另有一盘莴笋炒肉。

  莴笋切得薄薄的,稍微翻炒一下就断了生,沿锅边加少许水焖一焖,笋片就会特别软嫩。陆杨跟赵佩兰都喜欢这个口感。

  要是谢岩在家,他就不会加水焖,炒至断生,就能把炒熟的肉片放进去,加调料炒匀就盛出来了。谢岩喜欢脆生的口感。

  都说饭菜口味吃不到一桌,日子不好过。

  陆杨感觉还行,他现在吃饭不着急了,能细嚼慢咽地吃,偏脆的食物就多嚼一嚼,他也不挑食,饭桌上还有别的菜吃,亏不了嘴。

  他们天还没黑,就把院门关上了。

  吃饭就在灶屋的小桌上,省得端来端去,吃饭的时候就用余火烧着水,吃完用热水洗碗,再烧一锅水洗漱。

  赵佩兰让陆杨去看信,“我烧水就行了。”

  陆杨不急,跟她再坐会儿。

  就剩他俩了,依偎在一起,才感觉家里有人气。

  他把威猛唤到灶屋里,威猛在寨子里被驯过,更加复杂的指令不懂,但吃饭的规矩很懂,它会认它的饭碗了,到灶屋都不会乱吃乱闻。

  陆杨给它煮了面条吃,用猪油煮的,加了些肉丝和青菜。搅拌搅拌,等面条不那么烫了,才倒到它的狗碗里,它摇着尾巴,吃得可香。

  陆杨之前还想省钱,也从屠户那里买些猪下水回家喂狗,买回来试过两次,太麻烦了,不想弄。

  猪下水很腥,清洗费事。他又不是闲在家里没事干,就不省这点钱了。而且弟弟跟他说,狗狗也吃素饭,他们有时候就是菜水拌饭,狗子也吃。

  猪下水不想洗,衣裳也不想洗。

  去年是没法子,今年是天暖了,没几件衣裳洗,不碍事。天冷了,就要请人浆洗。他们不受这个冻。

  赵佩兰知道工钱,这件事听他的。

  母子俩洗漱过后,回屋歇觉。

  陆杨坐书桌边拆信,谢岩真是有趣,书信还装订好了,跟本书似的。

  他突然想到谢岩爱拆书,府学的藏书肯定不能让人拆,谢岩肯定憋坏了。

  陆杨看看书信装订,还没翻开,就笑了。

  谢岩知道书信格式,只是他以前没交友,乌平之又离得近,他还没给人写过信。

  陆杨之前给他留信,没讲究格式,提笔就写了。谢岩显然也想随意一些,又拧不过劲儿,就跟写功课似的,一日一课,标记了某月某日记。

  内容分类很板正,以衣食住行、学问、人际为主。大概就是每日不止三省吾身。

  陆杨连番数页,感觉谢岩真像个孩子,平常在外头瞧着能唬人了,是个小君子了,落在纸上的文字又这样稚气可爱。

  他会写会画,给陆杨说府学的小食堂,会画出样子,门外是什么,里边又是怎样的,再说包子馒头和稀粥的味道。

  谢岩在家也揉面做过馒头,他发现府学的馒头真是怪,都是一样的大馒头,他吃家里的馒头,只能吃一个半,再多就很撑。他照着饭量吃,早课没上完就饿了,中途休息,还拿肉干吃。他问过书童,书童把食堂的馒头放掌心捏啊捏的,捏成一个小球,就那么一点点,难怪他吃不饱!

  谢岩说:“他们把馒头发成好大一个,我没见过这样的奸商。”

  他只在食堂吃一顿,因看馒头不顺眼了,就觉着包子的滋味也不好了,粥米也不香了。最后还是买了馒头吃。他带了菌子肉丁酱,可以蘸酱吃馒头。

  这个酱料很受欢迎,他在几天后的日记里,已经结交到同窗,会跟他们分食酱料。

  他还说府学里待着,比外头冷一些。

  可能是地方大,学生与学生之间隔得很远,门窗又都开着。他数过,他平常上课的堂屋,左右加起来,有六扇窗户。

  他给陆杨画出来看。和小食堂的画一样,这幅画里有个小谢岩,在跟他比划。

  小食堂的谢岩,是小小的人有着大大手掌,大大的手掌上画着米粒一样的馒头。他称呼这个馒头为黑心小馒头。

  教室里的谢岩,有两个,一个是双手大敞,贴着窗户丈量的小人儿,一个是正中心,望着画面外的小人儿,也双手大敞,告诉陆杨,那个窗户有这么大。

  这两幅画费心了,他怕陆杨不高兴,在后面写了小字添补,说这些不费事,学累了换换脑子,他没一天天想着这些。

  陆杨盯着这行字看了两遍,又往前翻阅,把两副画看了几遍,然后放下“信本”,拿了砚台和墨条,研墨时琢磨琢磨,提笔在下方回话道:“解释就是掩饰,等你回家,我再跟你算账。”

  谢岩刚到府学时,人不习惯。下课了,他就往外走,想回家。

  出了门,看见宽阔的石板路,他才回过神,猛然发觉他在府城。

  那几天,他是出门吃饭,在饭馆里吃。

  饭馆很热闹,别人都是三五个同窗搭伴,他来得晚,还没交到朋友,总是孤单单的。书童守着规矩,不愿意跟他一桌吃饭,让他很不高兴。

  这个饭馆吃饭的情形,他也画出来了。

  饭馆里没有满客,加上他,也就坐了三桌,还空着两桌,他偏偏把人群画得惟妙惟肖,单看神态,就知道这些人相谈甚欢,言语畅快。对比起来,独坐一桌的谢岩,还真有点小可怜样。

  陆杨想说个什么,不好在画上添笔,就翻了一页。

  翻了一页,还是画。是他们在家吃饭的样子,一家三口围坐在小桌旁,也是欢声笑语的画面。

  他想家了。

  陆杨另外拿一张纸过来,写了许多话。

  他跟谢岩说,狗儿子到家了,算起来还是三张嘴巴吃饭,可他也是不习惯。今天跟娘坐一处聊天,说着说着话就掉地上了,还是要三个人在一起才好。

  陆杨还摸了摸肚子,笔锋不藏话,在上面写道:“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怀上孩子,家里添丁,热闹一些。”

  他写完,就把纸张放到一边晾着,继续往后看。

  谢岩终于写到了藏书阁,那间名为静室的藏书阁。

  他每天固定有格式,每一个地方,又会单独记录一些小事,让陆杨对这个地方加以熟悉,再看谢岩每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脑海里就有画面了。

  藏书阁很大,谢岩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藏书阁。

  哪怕是府城的书斋,都难以跟这间藏书阁相提并论。

  他第一次去的时候,站在门口愣了好久。

  藏书阁的书架都有十多面,里面游走着选书看的书生们。

  他去的那天,正是午饭后,日头微斜,透过窗格照进来,人从光下走,都变得神圣。

  他听见他的心像擂鼓一样的敲击,让他极为震撼。

  这样大的藏书阁,却不设书桌,学生们看书,要么是借阅,带到学舍里、教室里看,要么是站着看。

  站着看的学生,大多是挑选的,很少有留下看书的。

  谢岩第一次到静室,没有看书。

  他在里面走了很久,每一面书架前都有停留。

  他给陆杨画了一副彩页,后面还接了很多静室特写,还有一个小老头的画像。

  小老头拿戒尺打谢岩手掌的画像。

  后一页写了原因,谢岩懒得拿书走,他看书快,有些书不用多看,过一遍就行,就跑去跟看门人挤一张桌子,这人说好了,陪他下棋就可以用桌子。没想到谢岩看书不老实,看着看着就要拆书,把这老先生惊得眼珠都瞪圆了。

  第一次是拦下了,第二次是呵斥,第三次拿来了戒尺。

  谢岩很委屈。

  他很多年没挨过戒尺的打了。

  上一次的印象,还是他十四岁时,他爹打他。

  为了什么事情,他忘了。可能是他没写功课,跑去写了别的文章,他爹认为他太过骄狂。

  谢岩前面还在委屈,写到“骄狂”二字后,思绪一转,言语轻快。

  “我之前没觉着我哪里骄狂了,还说我爹故意刁难我。如今我发现了,人在一个领域,长期没有对手,的确会无意识骄狂。我那时确实太过固执,不喜欢先生们的刻板教学。现在回首看去,要是当时没严格打基础,我成不了今天的我。”

  那时束着他,让他变成了一个书呆子。

  人生有意外,这是谁也没料到的事。

  他说,先有规矩,再成方圆。

  后面几页都是信,他跟陆杨说,府学里有很多书生会议论政事,谈论朝廷某一项决策的影响。

  他以前没接触过,多数是旁听。他去旁听,那些书生总问他看什么、听什么,他说不出所以然,因为这些事,他是在谈论里听来的,不知原貌。他问同窗们是在哪里看见的。别人以为他不服气,总会告诉他。

  他因此走了些捷径,没太费力,就找到了想看的东西。还有一些,府学里没有,他再去请教,同窗给他看了别处拿来的文章。

  其实就是衙门贴的告示,被人摘录下来了而已。

  这些告示上,就是某地执行的政令。有一些具有时效性,比如赈灾期间的特例、以及征兵时的条件年年不同。

  谢岩从前没注意过告示,原来这东西都有大学问。

  这是多方博弈后的结果,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能太损害己方利益,还要各处平衡。

  是在规则里行走,再钻规则的空子。

  他特地找了些码头的文书看,对府城码头的建成历史与发展有了了解。

  小人物有大靠山,错综复杂。这些靠山要比大小、比远近、比职权虚实,靠山与靠山之间,也能互有关系,或是亲近,或是敌对,多年周旋,他们互为牵制,谁也动不了谁。

上一篇:白房子里的哑巴

下一篇:亭空千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