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第25章

作者:红茶泡泡机 标签: 生子 种田文 甜文 穿越重生

  “好了,早些休息,晚安。”姜宁笑容温柔,说完转身离开。

  他想,这下应该说通了吧。

  做兄弟。

第24章

  翌日一早,姜宁和卫长昀吃了早饭,趁着日头不晒,打算先去地里给土浇水。

  要是有时间,还能把豆苗和辣椒苗先种点下去。

  朱氏拴着围裙在厨房里收拾,见他俩背着东西出去,钻出来叮嘱他俩当心,别太累着。

  姜宁一边答应一边往外走,还伸手扒拉背篓里的镰刀,“我带了俩水罐,还有阿娘做的玉米窝头,一会儿饿了可以吃。”

  农村在地里干活,都习惯带着吃的、喝的,方便饿的时候有东西吃。

  毕竟干的都是体力活,消耗大。

  卫长昀调了下扁担的位置,挂上两只桶,“等会儿到槐树那儿,我直接去河里挑水,你先去地里。”

  姜宁“啊”了声,道:“行,我正好去看瓜藤牵起来了没,都好些天了。”

  南瓜藤长得快,要长出来了,就得先把藤牵好,不然后面瓜都长歪了。

  卫长昀看眼他背上的背篓,“沉不沉?”

  姜宁晃了晃背篓,“才两把镰刀跟罐子,一点不沉,我又不是病秧子,这都拿不了。”

  卫长昀还想再说什么,倏然想起昨晚姜宁的话,只点了点头。

  从家里到地里,一炷香都要不了。

  他俩在槐树下边分开,一个沿着路去河里挑水,一个拐弯先去地里。

  姜宁扯了扯背篓的绳子,觉得勒肩膀。

  幸好路不远,不然肩膀都要被磨破,也不知道每次卫长昀怎么忍下来。

  几十斤在背篓里,想都知道有多勒人。

  “宁哥儿,来地干活啊?”

  “你阿娘这几日好些了吧?”

  “你家这地里种的什么?忙得过来吗?就俩人。”

  姜宁人长得好看,最近在村里走动时,说话又客客气气的,一笑起来,招人喜欢。

  一个村的,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伙也都不愿意结仇。

  这会儿看见姜宁一个人背着背篓来地里,抬起头来跟他唠两句,也没别的心思,村子里都这样。

  地里的活日复一日都一个样,做着无聊,喜欢跟人闲侃,好打发时间。

  姜宁挨个答应,等到地里时,抿了抿唇,觉得口渴。

  “宁哥儿,你这玉米可不能老浇水,容易淹死。”

  旁边是杨二爷家的地,这会儿杨二爷的儿子儿媳正在心里分苗,分完了才开始种。

  “知道的婶子,就今天过来看看,要不要补点种,顺便浇水,这不好些天没下雨了。”姜宁一边放下东西一边说:“对了,上次我给阿娘请大夫,陈大夫说二爷病了,可好些了?”

  杨言德摆手,旁边张秀云道:“没呢,不过好多了。人年纪大,病好得慢。”

  “啊,那要再不好,过些天去镇上寻大夫看看,多问问总是好的。”姜宁对杨二爷记着恩,不免多说了几句。

  来这儿的第一天,要不是杨二爷来了,他就算再厉害,也赶不走王栓那一帮人。

  就算赶走了,怕是也要吃亏。

  杨二爷一把年纪了,为人公正、明辨是非,他是尊重的。

  “晓得,过几天不好,就去镇上瞧瞧。”

  姜宁“哎”了一声,沿着挖出来的沟,边走边弯腰检查前些天种下去的玉米跟土豆。

  土豆简单,发芽的块往土里一埋,露出点芽头就成,基本都是活芽,死不了。

  玉米不一样,一粒粒地埋在小土窝里,一窝三四颗,有的可能全死。

  这就得补种,不然补完了,后边不好一块打理。

  姜宁还没检查完,旁边土坎上就传来说话声,他回头看了眼,是卫长昀挑水来了,杨言德两口子正跟他说话。

  卫长昀肩膀一矮,两只桶稳稳当当放在地上。

  “这些应该够浇了。”卫长昀把扁担放在一边靠着,“要补种吗?”

  “要,有几窝看着一点芽都没发,往里再补几颗。”姜宁直起腰,手撑在腰侧,“南瓜藤牵得还挺好的。”

  “那就好。”卫长昀从背篓里拿了瓢,拎着桶,沿着土沟一窝一窝地浇水。

  姜宁看他在浇水,就干脆先去拿玉米粒,先去把死了的几窝补上。

  “一会儿回家,得看看我们俩的秧苗发好了没。”

  种水稻不能直接撒种,得先育苗。

  之前算着时间,还有最近的温度,他们在上次赶集前就先把秧苗发着了,怕冻着发不起来,还放在堂屋里,这样勉强算个恒温。

  “今早出门我看了眼,已经发了,不过还得等个三四天才能下田插秧。”

  卫长昀接过话,“这会儿还早,等会儿去山里转转?”

  “嗯,看看有没有新收获。”

  姜宁还惦记着那些野果,挖回来移栽肯定不现实,树苗到结果能吃,起码得三到五年。

  他就是想踩好点,算着季节可以去摘点。

  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看看能不能牟利。

  他俩一个浇水一个补种,不到一个时辰就忙完了这边的活,毕竟就一块地。

  “婶子,你们还差多少,要帮忙吗?”姜宁叉腰站在地里,往旁边的地看去。

  张秀云摇摇头,笑道:“就一点苗,快分完了,你们那地里的后边也记得分,不然生得太密,后边长不好。”

  姜宁点点头,“晓得的,过几天来看,要长得密就分。”

  种地的事,姜宁其实并没有多少实操经验,毕竟年纪小,等他能干活的时候,家里条件都好了。

  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他爸妈、哥姐干活的时候,都会带着他一起,他也喜欢去地里帮忙摘菜。

  “东西先放着,一会儿回来了拿。”卫长昀眼里和手里都有活,等姜宁跟杨言德、张秀云说完,手里已经把背篓拿上。

  “叔、婶,有事叫我。”卫长昀小时候在杨二爷那儿上学,跟他家都熟,偶尔还会在他家里待一阵,等爹娘和大哥来接。

  “你们忙自己的去,就这点活,干完就回去了。”杨言德道:“倒是真有事儿,你得空了,去家一趟,老爷子念叨你呢,还不放心那几个送来上学的娃,怕耽误耽误了课。”

  “老师的病还没好?”卫长昀一愣,微微皱起眉问道。

  前几日他去陈大夫那里拿药的时候,去看望过杨二爷,看着是好了些。

  “年纪大了,反反复复的,没好全。”杨言德摇了摇头,“过两天不好,就去镇上看看。”

  卫长昀对杨二爷不止敬重,更当他是一位亲近的长辈。

  “等会儿从山里下来,我就过去,反正没多远。”

  姜宁在一旁听了,琢磨着要不要这会儿就去,山里什么时候都能去,不急一时。

  他话还没说,卫长昀已经看了过来。

  “从这条道走,好走些。”卫长昀把背篓往后一甩,单手拿着镰刀。

  姜宁略有诧异地看他,而后一笑,“好。”

  他们不是大夫,这会儿过去也帮不上什么忙,更别说这个时辰,估摸也在休息。

  -

  在村里爬山跟出去旅游爬山是不一样的,没台阶、没石板,就是一条土路,还是人给踩出来的。

  一段时间没人走,不宽的路很快就会被草和灌木淹没。

  卫长昀走在前面拿镰刀开路,姜宁跟在后面,就这样姜宁腿好胳膊还时不时被树枝撩到。

  “二爷是什么病?感冒还是发热?”姜宁知道卫长昀心里装着事,问他,“年纪大了,要是哪儿不舒服,得早点去看。”

  “说是咳嗽,一直咳,也没什么精神,不太吃得下东西。”卫长昀回过身,看眼姜宁不知道往哪抓的手,边握住他手腕,边解释,“陈大夫看过了,说是风温肺热。”

  风温肺热?

  听着跟朱氏前一阵有些像,但症状却不同。

  朱氏那是感冒发烧,那杨二爷这个一直咳嗽,难不成是肺部炎症?

  姜宁借着卫长昀的力,上了一个坎,“这病是好得慢些,得慢慢补,你别太担心。”

  卫长昀“嗯”了一声,拨开前边的树枝,拉着让姜宁先过去,“小心。”

  西南这地界,有村子的地方,树都不是那种北方的参天大树,生得也不笔直,而且多不规则。

  不高,但密。

  而且很多带刺儿的树枝,撩人身上就能刮起一道血痕。

  姜宁走得小心,一边走一边张望,“嗳,你看这个,是昨天的三月泡。”

  他伸手小心捏着树枝,避开上面的刺,随手摘了一颗塞到嘴里,酸酸甜甜的,特别可口。

  干了半天活,喝水、吃窝头,到底不如这种有味的野果子来得诱人。

  尤其姜宁特别喜欢吃酸甜口的水果,除了家里的番薯,好一阵没碰了。

  他又摘了几颗往后递过去,“你也尝尝。”

  卫长昀看着近在咫尺的手心,上面摊着几颗野果,小小的,他伸手想捏,但又是土又是汗,手停了下。

  姜宁看他半天没动静,转过头来,一下就明白他那点爱干净的心思,忍不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