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 第240章

作者:红茶泡泡机 标签: 生子 种田文 甜文 穿越重生

  卫长昀低头蹭了蹭他的脸,“晚安。”

  外面夜色已深,偶尔能听到从远处河面飘来的丝竹管弦之声,竟是一夜好眠。

  翌日清晨,卫长昀轻手轻脚起了床,要出门时,姜宁才堪堪醒来。

  卫长昀察觉到他醒来,走到床边,“我出门了。”

  姜宁点头,“早些回来。”

  “还有,一切顺利。”

  卫长昀替他拉好被子,又关拢窗户,免得凉风吹进来。

  姜宁支起耳朵仔细听外面的动静,等听到关门的动静,院子里安静下来,才侧过身接着睡。

  睡意朦胧间,姜宁竟是梦到了永安镇。

  有阿娘在,还有小小、小宝、秋哥儿和苗哥儿,各家婶婶叔叔……

  想吃番茄鸡了,肉嫩而不觉得油腻,可以吃下三碗饭。

  待姜宁睡够了再醒来,已经巳时。

  外面阳光明媚,姜宁站在院子里伸了个懒腰,拿手摸了摸肚子,低头打量起来。

  能摸出一点圆乎来了,看来长得挺好的。

  “公子,可是有不舒服了?”阿阮从厨房里钻出,看见姜宁动作,担心问了句。

  姜宁摇头,走到小桌旁端着碗吃早饭。

  “阿阮,今日这油条炸得挺好。”

  阿阮不禁高兴道:“真的?那我也算是出师了!”

  姜宁给他比了一个大拇指,等吃过饭便绕着院子散步,免得孩子太大,往后更难受。

  走了圈,便在心里算着时辰等谢蕴过来,一块去看宅子。

  等定下宅子,再选一个日子搬过去,那时在永安镇的家里人差不多也该到金陵,终于可以一家团聚。

第193章

  “嗳,柜子放这里,那张桌子是摆厅堂的,还有那几盆花,放台阶边上就可以。”

  姜宁一边说话一边在房檐屋下来回走,语速越来越快,恨不得自己上手去做。

  搬家不是头一回,但像是这么匆忙的真是第一次。

  从选定宅子,到置办东西,前后不到半个月,哪能不忙,只差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了。

  卫长昀从门外抱着一箱东西进来,见姜宁飞快走下台阶,无奈叹气叫住他,“你慢点。”

  姜宁答应一声,只分给他一个眼神,便往厨房去。

  “放反了,柜门应该朝这边,往那边开不了门。”

  卫长昀摇摇头,把箱子搬到房间。

  难得休沐,他从昨天一直忙到现在,中间就睡了两个时辰。

  要不趁着这两日搬完,后边的事又只有姜宁一个人,他能做就尽量做多点。

  谢蕴拎着一摞碗进门,“宁哥儿,这套碗具先放厅堂桌上吗?”

  “嗯,一会儿再拿过来,这边还没摆好呢。”姜宁声音从厨房飘出来,后边还跟着几句柜子的事。

  “这箱子够沉的啊,长昀啊长昀,难怪你能中探花,真该你中。”聂丛文怀抱着一口箱子,探出半边脑袋念道。

  沈明尧才帮着把斗柜搬到厅堂,拂着袖子出来,便问:“聂兄,要不要帮忙?”

  聂丛文嘿嘿一笑,“不用不用,我搬得动。”

  正房间里走的卫长昀,听见后失笑,不搭理这么明显的揶揄。

  自打上回在翰林院被问起聂丛文、沈明尧后,卫长昀便明白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这个道理。

  他与聂丛文、沈明尧是好友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京城里这群手眼通天的人。

  朝廷官员都有应酬、往来,进士们也都三五成交,他们何必遮掩。

  与其为了互不惹麻烦上身避嫌,不如大大方方地往来。

  只不过他俩搬个家,认识的人都来帮忙,结果还忙到这个时辰,午饭都只随便垫了点。

  姜宁安排好厨房的事,走出来时,看见大家在帮忙,心情好得不得了,一双笑弯的眼睛,打量着院子。

  宅子是上回看中的两处之一,四四方方的一进院,布局规整、朝向偏南,实际在院子里走动,比另一处要舒服许多。

  一共有四间住的屋子、一间厅堂,厨房、灶台都宽敞干净,家具不算多,但留下都能用。

  最重要的是院子里有一口井,就不用每日都到外边去打水。

  虽说多了五百文,一个月要三两五,但院子大,再搭两间小屋都行。

  房子主人随他们搭,只说能拆就可以。

  五月的金陵,连风都是热的。

  吹在身上,觉不出凉快,只是稍缓身上黏糊的劲儿。

  姜宁看一眼日头,正晒得慌,光晕一圈一圈的,都能感觉出空气在扭曲。

  他走到厅堂外,左右看了看,“这会儿太晒了,你们要不歇会儿,喝点水、吃点东西。”

  其实,昨天他和卫长昀就搬了不少东西过来。

  只不过换了一处更大的宅子,东西自然更多,尤其是大多东西都得现买,所以今天还得再搬。

  姜宁边往里走边道:“昨天长昀买了梅子回来,我做了点梅子饮,拿井水冰着,喝着解暑。”

  “梅子饮?”谢蕴拿着手帕擦汗,一屁股坐下,“是不放酒的杨梅酒吧。”

  姜宁忍不住笑,“差不多,不过我往里面放了一点丸子。”

  有一点像是珍珠的口感,但肯定没那么有嚼劲,更偏向酒酿丸子里的缩小版丸子。

  其他人进来时,正说话间,卫长昀把瓷盆端来,拿碗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

  “昨天梅子拿回来,他就惦记这事,起了个大早。”卫长昀把碗放到姜宁面前,分完后最后才给自己端,“他怕梅子放一夜不新鲜,用竹筐装了放陶盆里,放在井里。”

  家里有口井的确方便许多,不管是用水还是姜宁做东西,总归是方便。

  不然接下来的几个月都是盛夏,日日去挑水怕都不够用。

  “难怪你们要挑这处宅子,是比另外一处要好。”谢蕴端着碗,拿勺舀起丸子,“我还说,那边看起来要大一些,还多一间屋,一样的月租,为什么要这个。”

  姜宁吃不了太冰的东西,碗放着没动,“那你们的住处呢?都安顿好了吗?”

  一屋子的人,全都是外乡的,要在金陵寻一个落脚处,有钱自是简单,但长久住下去,合心的也不好找。

  “我的找到了,离你这里不远,隔了一条街,再拐个弯就到。”谢蕴咬着丸子,露出惊喜的眼神,“宁哥儿,杨梅饮子可以往菜单上添了。”

  这几日姜宁正在琢磨菜单,一听她的话,点头应下。

  聂丛文一口喝去大半,都顾不上嚼,“我那位远房伯父托人帮我找了一处,虽然小,但便宜,一个月才五百文。”

  五百文!

  话一出,其他人齐刷刷地看向他。

  聂丛文:“……”

  “咳,就那个啊,朝廷不是建了一堆房子,在长干街那儿,专供我们这些外地官吏、进士、学生,还有普通百姓住的,大小都有,贵的一两银子,便宜的五百文。”

  “五百文也好啊,这下你一个月的俸禄都能省下不少,攒着往后成家。”

  谢蕴没什么心眼,都没想到托关系、走后门这上面去,“那沈大哥呢?”

  沈明尧放下碗,“已经选好了,乌衣巷那边清净一些,多是同僚与士子住的地方,今南在家时,也能安心看书。”

  也是租的宅子,不过更大一点。

  仆人、小厮那些,要等到顾苗进京后再选,一切按他心意来,这一阵就是打扫,往家里添东西。

  “那离这边也不算远啊,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方便照应。”

  聂丛文对金陵熟悉,听了便道:“往后除了我,你们都挺近的。”

  三人聊了起来,卫长昀见姜宁听得认真,低声提醒他可以喝了。

  姜宁偏过头,和他说话,端起碗,“人家都是等凉了喝,我是等热了喝。”

  卫长昀眼里漫上笑意,“汤可以等凉了喝。”

  姜宁瞪他,咬了一口丸子。

  越来越知道怎么拿捏他了,连气都生不起来。

  小话说到一半,姜宁忽地反应过来,倏然抬眼看向桌上另外两人,“所以沈大哥和聂大哥,你们朝考的结果出来了?”

  他一问,也在状况外的谢蕴跟着反应过来。

  卫长昀发现姜宁的反射弧越来越长了,都过了半日,这会儿才想起来问。

  “明尧去的太常寺,我在通政使司衙门。”聂丛文又给自己盛了一碗,这回知道喝慢点。

  太常寺和通政使司,一个是负责祭祀和礼乐,另一个是上奏天子通达下情。

  “那很好啊,这下大家都有饭碗了。”姜宁真心地替他俩高兴,大家都没白来京城一趟。

  这里可是金陵,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这里钻,就为了一个谋生的机会。

  拿到的饭碗,就是在这里的立足的根本。

  歇了小半个时辰,一帮人又开始在院子、房里进进出出忙起来,把剩下的那点活做完。

  姜宁原本安排了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好谢过他们。

  哪知道个个都有事,只好作罢。约好了等家里人从黔州来了后,再一起吃饭庆祝。

  沈明尧走得最晚,他们一起吃了顿饭。

  临走前,和卫长昀聊起了国子监和金陵府学每年招生的事,要是王子书不继续在县学读书,来了金陵,便只能考进这两所官学,等到年满后,再回乡参加乡试,或者考职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