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娇夫的首辅大人 小娇夫的首辅大人 第77章
作者:阿杜行
用了饭的诸位臣子当即感动得痛哭流涕,他们没想到皇上这般器重他们,这般美味的食物,还惦记着他们。
唯有在一旁用饭的茅荣轩心道不好,这恐怕有诈。
饭后,茅荣郅见诸位大臣纷纷放下了筷子,眉眼间都带着笑意。
茅荣轩见他哥这般模样,心想:终究还是逃不过吗,皇兄只有在压榨他时漏出过这种表情。
茅荣轩在心中愤懑的想:他就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饭,尤其是他亲哥的午饭。
茅荣轩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早已泪流成河,现在他哥这般模样,不是图财,就是谋色,他们一奶同胞,那皇兄图的定是他荷包中的银子。
茅荣轩心中早就开始抓狂,狂摔碗筷,觉得这日子真的是没法过了,他今日刚见到一个令他心动的哥儿,他还没来得及存钱准备聘礼,就要被他这图财的亲哥骗去。
茅荣轩心中哭唧唧:难道是他命中注定孤家寡人。
茅荣轩的心里戏很足,但面上还是维持着他一个亲王该有的派头,放下碗筷后,优雅的擦了擦嘴。
趁着皇兄未曾开口说话,茅荣轩准备先发制人,拱手行了礼道:“皇兄,我恍然间想起来家中的鹦鹉无人喂养,那是臣弟最宠爱的,平日里都是臣弟亲自喂养,那鹦鹉性子骄纵,若是旁人喂他,他根本不吃,臣弟就先去喂养鹦鹉。”
茅荣郅听到他弟弟这样说,睨了他一眼,他怎么不知晓轩儿什么时候养了鹦鹉,但也没有拂了茅荣郅的面子,道:“既然如此,那你便先回去吧。”
听茅荣郅这般说,茅荣轩只觉得惊喜来的太快,立即道:“多谢皇兄成全。”
在茅荣郅无意的纵容下,茅荣轩不动声色的保住了自己给未来夫郎准备的聘礼。
茅荣轩这次逃跑是茅荣郅的刻意纵容,他这次请茅荣轩来,也不过是想让他尝个鲜,并非是惦记茅荣轩口袋中的银子。
依茅荣郅的本意也是打算饭后找个借口让茅荣轩先走的。
茅荣轩走后,茅荣郅对接下来的臣子道:“诸位爱卿觉得这顿饭如何?”
底下的臣子以为茅荣郅是在考验他们,当即把这顿饭夸的地上有,天上无,见茅荣郅的脸色越来越好,这些臣子以为是自己说到茅荣轩的心口上,当即夸的更起劲。
茅荣郅听着大臣们对这顿饭的夸奖,也不开口,只是笑眯眯的看着他们,若是此时茅荣轩在场,定会警惕的将全身的汗毛都立起来。
可是在场的大臣们,除了个别功高劳苦的,其余的都是些酒囊饭菜,茅荣郅召他们进宫就是为了大捞一笔,若不是看他们手中的银子多,茅荣郅根本不屑于请他们。
等众人夸够了,茅荣郅优哉游哉的开口道:“诸位大臣可知这顿饭菜是楚庭百姓尽心尽力的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培养出来,这样诸位菜能吃到这般当的了诸位的夸奖。”
听到这话,方才还大放厥词夸奖的人,顿时不语。
因为皇上说的是楚庭,这朝堂上谁人不知这楚庭现下正经历旱灾,就连今年的新科状元都楚庭赴任,也不知现下楚庭的情况怎么样,这新科状元竟整出了这般食物。
底下的大多数人偷偷的擦冷汗,当时反对去楚庭送赈灾银子的声音,就数他们的声音最大,怎么皇上现在是想问罪?
若是问罪,怎的还请他们吃楚庭送来的食物。
虽说有些酒囊饭菜,但这其中也不乏聪明人。
茅荣郅一开口,他们便当即表明态度道:“楚庭百姓身处艰险,还不忘进贡,臣深感其坚韧,愿意捐银百两,绸缎五十匹。”
茅荣郅抬眸看了说话之人一眼,心想:倒是个有眼色的,这正好不用他明说。
“王全,将魏大人捐的银子记下来,之后送往楚庭,让楚庭的百姓不要忘记魏大人的好。”
有了人开头,剩下的人仿佛打通了任通二脉,纷纷道:“臣愿意捐银三百两,绸缎八十匹...”
“臣愿意捐银五百两,绸缎百匹...”
“臣愿意捐银八百两...”
接下来的臣子报的银子一个比一个多,生怕自己报少了,皇上找他们的麻烦,毕竟当时就他们反对支援楚庭的声音最大。
以至于最后皇上将一直在身旁的叶胥派去了楚庭。
茅荣郅见王全手中换了一张纸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
等王全将记捐款的账本递给皇上后,皇上看了一眼总金额,很是满意,对下面的大臣说道:“朕在此先替楚庭的百姓谢过各位。”
不知是不是御书房的事情闹得有些大,以至于最后没有进宫用膳的大臣们纷纷捐了不少,生怕自己没捐银子,显得另类,被皇上记上。
后宫的妃子也是有钱的捐钱,没钱的也捐了一些首饰,只因皇上当晚在捐款最多的贵妃娘娘殿中就寝。
总之等叶胥看着十几马车的银子和绸缎时,惊掉了下巴,怎的皇上竟如此大手笔。
收到捐款单子,知晓了事件原委的叶胥才平静下来,心道原来如此。
再说楚庭,等叶胥将事情吩咐下去后,管家便着手开始办。
楚庭的各位米商听闻是知州大人买粮,数量还不少,便低于市场价卖给了管家,因为平常时,若是有人大手笔买粮,他们也会相对便宜一些。
等管家走后,叶胥便让人通知几位县令,告诉他们明日带人来领粮,顺便统计一下所管辖的区域有多少老人、小孩和青壮年。
到了晚上,管家来报:“大人,小的现下已经将这州府的米店中大多数的存粮买下来了。”
“嗯,您先下去休息吧,等明日我便让人去收粮。”
按照管家的说法,是现在州府的米店的大多数粮食已经被他买下,支出的银子也花的差不多。
因为买的米实在是太多,管家已经同掌柜的说清楚,米还放在店中,明日他们来取。
掌柜的也愿意行这个方便,毕竟这世道还没有哪个商人敢同官府作对,给叶胥一个方便,对他们来说总归不是坏事。
因着管家打的是叶胥的名义来买粮,所以各位粮商也都愿意给他行这个方便。
叶胥粗粗的估计了一下,这些粮食也足够百姓们撑到下个季度。
次日,收到消息的县令便带了不少人前来,因为叶胥让每个县令来的时间不同,他们是错峰取粮,可能是县令怕粮食太多,又怕不安全,竟然带了镖局的人来。
县令大概带了有三四十人,个个都是膘肥体壮的,每个人都是练家子。
叶胥便带着一行人去领粮。
叶胥发粮之前,已经同县令说明这次粮食的来源:“此次领的粮食是种香菇得的银子买的粮。”
当时叶胥去山中考察还是几个县令带的路,叶胥做了什么县令也都是知晓的。
“圣上尝了香菇,觉得很是美味,便给了赏赐。”
“圣上仁爱,知晓我们州府缺粮,便不远千里的给我们送粮,现在的赏赐已经在路上,现本官知晓百姓们家中存粮告急,便先垫了银子买些粮,等陛下的赏粮到了,我们便再次发粮。”
县令听叶胥这样说,当即跪下感谢皇帝仁爱,知州大人宽厚。
叶胥此次话里话外全是感激皇上赐粮,全然不提自己的半分功劳,还让县令知晓现如今他们搬得粮食全是他自己掏腰包买的,实际是暗暗的警示县令,最好不要贪图百姓的这些救命粮。
县令自然是知晓叶胥话中有话,当即表示这些粮食会一粒不少的送到百姓手中。
叶胥见县令明白自己话里有话,便带着他们去领粮。
粮食的发放是按照人头发的,老人,青壮年和孩子的份量是不一样的,一名青壮年能领到半石米,一位老人和孩童两个人领半石米。
这些粮是叶胥按照两个月的量给百姓们发的,等两个月后,朝廷送的粮就到了
县令到时,叶胥就已经拿了每个县的具体情况,按县令手中的人口发粮。若是人口有偏差,多了就平分给百姓,少了便来找他要。
等叶胥将三个县令的粮食全部发放完毕时,已经过了三天。
县令们最后一合计,觉得这么多粮食,定然是把叶胥的家底都掏空了,毕竟现在楚庭的粮价这么贵。
第119章 这下几个县令可算是想……
这下几个县令可算是想错了, 叶胥对于楚庭粮价这个事情早在没有赴任前就已经计划好了。
所以叶胥此次让管家去买粮,压根没有像几个县令想象中花的那样多,因为他刚来时只找了州府的米商们商量价格, 之后便一直在忙事情,就没有空下时间去地方找那些米商们。
因此这州府的米价多少是比地方的价格少一些,只是这些县令不知晓罢了。
叶胥之前是打算将香菇一事办好后,就去整治一下地方的米价, 可是香菇事情完了之后, 他就一直在忙书院的事情。
等书院的事情不用他操心之后, 又忙着造纸、办工厂这些事情,等叶胥有空休息一两天时,就在陪陶青。
因为之前在他的计划中,陶青是没有怀有身孕,但计划赶不上变化,陶青自这胎稳定后, 便被诊出双胎, 叶胥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于是叶胥稍微能空下时间就陪着陶青,生怕陶青胡思乱想。这便没有时间下去整治一下这乡下的米价。
不过还好,这州府的米商一般在这地方上也有商铺, 所以地方上的米价也没有涨很多。
叶胥之所以一上任便整治米商, 是因为他知晓在这个时代, 粮价不受官府的掌控, 粮食的价格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的, 一般市场需求同价格成反比,尤其是在有灾情时,米价更是让百姓们可望不可即。
虽然米价寻常百姓一般也不会买,因为在收获后, 他们会留一些存粮在家中。
一般买米吃的人家都是住在镇上的,但镇上的有钱人就那么多,大多数还都是能裹温饱,若是这米价上来了,最先吃苦的便是这镇上人。
所以叶胥在刚赴任的第一天就将各位粮商们聚到一块,明确的告诉他们:现在楚庭的米价不能涨。
叶胥话音刚落,就见各位米商脸上的表情不太对,如今正值楚庭旱情,还就属他们的地区最严重,他们能在这个时节赚上一笔。
可刚上任的知州大人竟不让粮食涨价,这不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暗地里斥责这知府不会做人,不愧是毛头小子。
叶胥见几人的表情不对,当即抛出了诱饵道:“诸位的年龄同我父亲一样大,想必各位家中定是有同我一般大的孩子。”
叶胥话说完,顿了顿,道:“不知诸位家中的长子,是否参加了科举?”
叶胥显然是明知故问,当今律法明明规定商人之子不能科举。
叶胥话音刚落,脑子转得快的商人脸上已经不那么难看了,脸上甚至有了些许喜色。
他们瞬间就明白了叶胥话中有话。商人们想可能他们会用丧失一些小的利润,换来家中的子嗣一个科举的机会。
众人甚至隐隐的有些期待叶胥接下来的话。
有人接话道:“知州大人怎的这样说,朝廷的律法可是规定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
叶胥听完这话笑了笑,道:“若是你们能控制着这粮价不涨,那我便送各位家中一个科举的名额。”
叶胥来时,已经同皇上说好了,要皇上特意给他这个特例。
茅荣郅原本是不想的,若是他开了这次先例,那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想要这个先例。这律法岂不是成了摆设。
叶胥也不让茅荣郅为难,道:“陛下,若是这些商人有功呢?”
茅荣郅觉得叶胥这话很是新鲜,一个商人哪来的功劳,商人不愿从军建功立业,又不能科举入仕做官。
顿时来了兴趣,便问道:“朕倒是好奇,这商人如何能立功?”
叶胥道:“若是他们不趁机抬高粮食的价格,百姓们能用正常的价格买到粮食,这样就不会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如此一来,又怎么不算是大功一件。”
自茅荣郅登基以来,便励精图治,让刚刚元气大伤的国家缓了一口气,这人口的数量也是初初有了些许起色。
自古帝王就没有不重视人口的,打仗,打的便是人口,若是此次这些商人能因为哄抬米价而让少一些百姓死亡,倒也算是大功一件。
茅荣郅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后,便同意了叶胥的请求。
上一篇:死鬼老公,爆点金币?
下一篇:在夫郎文学里疯狂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