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基建,三年种田 五年基建,三年种田 第52章

作者:不问客 标签: 穿越重生

  薛文在南康府建了一年多的卫所,对韶远县变化应大为了解,有他补充说明当地情况,再有锦衣卫暗中调查,不难得出事情真相。

  身为开国之君,他深知此事重要性,正是因为它格外重要,再慎重无比也不为过。

  即便是按“常年耕作不标准施肥早稻”的产出,一亩地能出三石粮食,大周能增加多少粮仓?能养活多少百姓?

  仅是简单算上一算,建元帝便是心惊无比!

  建元帝又翻了翻公文,确信没落下其他随公文送来的东西,这才问候在一旁的总管,“齐年,随南康府公文来的稻谷何在?”

第055章 情况

  大周并非日日有朝会,除却十日一休沐、当今圣上万岁日和规定的节假日外,每三日一次正常朝会,五品及以上京官觐见。

  每逢月初、月中皆有一次大朝会,七品在京官员,不论京官地方,皆要入宫出席。

  另有一种小朝会,出席者皆是皇帝心腹,铁定的皇党,无固定名单,全看皇帝本人。

  眼下,建元帝让人宣户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二人觐见。

  两队人马急匆匆于皇宫出发,一队奔向韶远县,另一队则是兵分两路,请余尚书与万学士入宫。

  户部尚书好说,掌天下土地税粮,种田一事在他管辖范围内,寻他是应该的。

  翰林院学士不同于正常朝臣,以职责来讲,整个翰林院是建元帝的“秘书顾问”,负责整理奏折、协助皇帝朱批。

  其中,大学士是翰林院之首,皇帝的总顾问。作为皇帝顾问,有任何突发情况都会被拉出来上值。

  另一个同翰林院一样倒霉的,随时随地听候皇宫召请的,叫太医院。

  不巧,今夜无任何伤亡事故,于是只有翰林院的万大学士被管家喊起匆忙入宫。

  江无眠尚不清楚,韶远县马上要迎来一波新的锦衣卫探查,岛上热衷给韶远县送钱的薛文不得不上京复命。

  走了也无所谓,给钱就行。

  韶远县的码头正在激情建设之中,到处要钱。

  官道着人保养,夏季高温,容易致使水泥晒裂,需要好好修补。

  排水沟渠与河堤修筑列入下半年预期工程,各个作坊视当前形式决定扩招还是缩减。

  就此,县衙又组织了一次年中会议。

  有赖于管钱的蒋师爷不在,周县丞目前不管,林师爷还在整合文书,江无眠只好自行算账。

  得出结论,先招到充足人手再扩建。

  好在外城区已有其他县的商队看中,正在落户搬迁,其他村寨亦有不少百姓来投奔。

  韶远县里免费教学肥料技术啊!

  附近有亲戚在县里的,谁都知道韶远县今年丰收,粮食几乎是上回的两三倍还多,稻谷一袋一袋往家里搬!

  来了发现,不仅是稻谷丰收,丝织品、各类纱绢价格比他们自家卖的便宜,竟还不耽误赚钱!

  除此之外,县中还放出告示,今年冬天继续教学。

  鉴于官学在县中,来往浪费时间,所以趁农闲时,在各个村寨建私塾,私塾建造的钱和纸笔的钱有县衙补贴,但夫子的束€€由各家出。

  消息一出,韶远县人口迎来猛烈增长。

  锦衣卫来时正赶上韶远县大搞建设。

  消息根本不用探,直接在县衙门口的告示栏上一瞧,再去村寨上逛一圈,自然而然能得出结论。

  北地秋收之前,来韶远县的锦衣卫与薛文一同回了京,消息即刻送入宫中。

  建元帝、余尚书与万学士互相传阅,又拿《报告》相互映照,看完后三人一时有些沉默。

  建文帝率先开口,“两位爱卿有何想法,尽可一叙。”

  万学士斟酌片刻,“县中已做试验,且全县推行,不见异况,又有江南道闻风而去,购置肥料。以此来看,肥料可尽快推行,以保下一秋收粮储。”

  有大量例证在前,何必再度耽误一季收成?

  余尚书有不同意见,就“报告”所言的肥料切入,“依臣所见,此物的确极好。然南北有别,作物不一,所需肥料天差地别。

  稻谷生于岭南,一年两季,江南淮南则一年一季,肥料应有异同。正如水田犁,南来北传,已改换了模样。

  陛下若要推行,需开田试验。”

  尽管江无眠与谢砚行誊写的文书一应俱全,所谓的《报告》事无巨细一览无余,足以让人信服。

  然户部一动,关乎天下万民生计,肥料之事与田地产粮相关,此乃大周根本,由不得他不慎重为之。

  宁愿慢些,少了一年收成,不能为赶时间,匆匆推行。

  在此之前,建元帝已召开多次小朝会,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主要观点如上。

  一则是推迟,一则是立刻试行。

  二者皆有道理。

  初时确认收成为真时的狂喜过去,建元帝拿出誊抄出的肥料方子€€€€这是锦衣卫从告示上抄写来的,韶远县竟将此事作为告示张贴,实在出人意料。

  “明日大朝会,告知群臣。”具体如何,明日早朝上吵去便是。

  建元帝又向下看去,锦衣卫的密报写得详尽,方方面面都记着,各类告示誊抄一遍,还不忘带上韶远县特产€€€€官学教材、水纹纸、纺织品、瓷器、红砖和水泥。

  密报上书,韶远县官学做了改动,教材不拘泥于四书五经圣人之言,针对无力科举的百姓推出其他选择,基础识字与算数、如何记账等等。

  县中建有诸多作坊,让百姓种地之余赚钱补贴家用。

  齐总管适时让人送上锦衣卫带回的韶远县特产。

  教材用的韶远县本地纸,表面光滑,比不得贡品,但比当前用的纸张质地更软。

  丝织品并无特点,据查探消息的锦衣卫报,韶远县的纺织作坊建在水边,纺织机能一天不停歇,以至货物堆积,降价三成!

  锦衣卫买了半船回来,建元帝不要,他们私底下还能倒卖。

  余尚书结结实实吓了一跳,心下惊骇,盯着毫无特色的纺纱严肃道:“陛下,长此以往,岭南道纺纱将韶远县一家独大!”

  建元帝没放在心上,他挑出纺织机相关记录,“人力有尽时,水力滔滔不绝。然此物受时节影响,唯有雨水充足时才能源源不断产出,其他时间摆设尔尔。”

  受季节水力干扰,即便产能大,只能影响一时罢了。

  略过纺织,其余全部表面粗糙全无精致美感。

  所谓的瓷器就是粗瓷大白碗,京中并不稀奇,放在偏远的韶远县确实能创收,倒是难为江无眠能做出来。

  红砖与水泥是重点,尤其以后者为重。

  韶远县的官道、县城与村寨之间的路途、码头修建,皆由此物身影。

  密探去的正是时候,路边有修路的,还有用水泥修码头的,观摩半日能学一手使用水泥的本事。

  好在锦衣卫多看了几眼,知晓水泥该如何铺路,不然等路干了看到的得是金不换试验的几条废路€€€€开裂掉渣,一用力就能掰下来。

  物件是好,就是废人废物。

  江无眠敢在韶远县推行,皆因当地产出石灰石矿、韶远县地界小用不了多少。

  换成大周试试?

  建元帝敢修一条从京中直达避暑行宫的水泥管道,不用明日早朝,尚书与学士二人能立刻以死劝谏!

  余尚书提出一观点,“陛下,此物与砂浆混合,能用以修筑水堤城墙,不若先试试此物。”

  密报详细写着,韶远县码头处多用水泥混合砂浆搭建,具体配比未知。

  城墙处同样使用这一方式,唯独铺路时不用砂浆混合,单用水泥抹面。

  照此看,砂浆更多起粘合作用,以防万一,水泥才是真正的承重物。

  余尚书心下盘算,以韶远县水泥价格为准,成本比砂浆低一倍有余。

  大周城墙全换成一半水泥一半砂浆,减下来的钱足够全大周一年税银。

  如此一来,户部拨钱哪里还用如此紧巴巴?他这个尚书也不用天天躲着人走。

  往常一算钱时,他不是被这位大人堵上门,就是被那个蹲守,势必要从他手里拿批条取银子!

  建元帝想到修建河堤、救治洪灾花费的银两,顿时心动,道:“明日大朝会,一并商议。”

  *

  早朝过后,群臣依次出宫。

  事关重大,不是一次朝会能解决的,少说要讨论十天半个月的方才能定下。

  事情涉及主粮之一的稻谷,谁也不想空欢喜一场,自然要私下确认一把,再谈如何推广。

  余尚书一出殿门,带户部人员回去办公,“胡侍郎留步。”

  “余尚书。”胡侍郎随人去了尚书常用办公的侧厅,满房全是桂花香味,遮掩住了无处不在书卷墨水气息。

  桌上摆着盆景,余尚书顺手浇了下水,待入座上茶后,才道来真实目的。

  “胡家商队去过韶远县,真切见过当地风情。胡侍郎于此事上可有补充?”

  这位胡侍郎有一子名胡晨,去岁随胡征去过韶远县,真切见过当地情况,回来提到过修路一事。

  “犬子与当地做过买卖,回京后仅提过水泥铺路,未见肥料,应是在商队离开后,县里才有此事。”

  的确没错。

  商队过去时,韶远县正忙着开矿做水田犁赚钱,还要忙烧制水泥铺路,陈平负责的试验田尚未得出结论,没在全县推行。

  商队离开后,试验田得出结果,这才有后面的全县学做肥料。

  余尚书仔细问过时间,和《报告》所言一样,未曾有出入。问过肥料,又详细问了问水泥修路。

  肥料有《报告》作证,有理有据,详尽可查,遣词造句严谨。

  与之相比,水泥相关全是谢砚行那狐狸写的,锦衣卫探查得不够详细,比不上《报告》,记载描绘较为片面,只能从胡侍郎这里打听。

  这江无眠要说倒是说个痛快!

  余尚书心中懊悔不已。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