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爆改男配命运 在年代文里爆改男配命运 第26章

作者:蜀江春水 标签: 种田文 年代文 正剧 穿越重生

  牛棚里的人都是大佬,从古至今,所有长辈最喜欢的孩子就是爱好学习的孩子。

  赵想正好是爱好学习的那一挂,哪怕他的天赋确实没有惊艳到众人的地步,可他的努力大家也看在眼里。不管头一天大家教了他多少东西,第二天抽检时,赵想总是能完成目标。

  天赋一般没关系,重要的是赵想肯努力。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赵想每天的时间被压缩到很紧,除了吃饭睡觉,他都没有休息的时间。

  书本上的知识要学,药草要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习它们的药性,怎么处理才是合格的中药材等。

  一眨眼,就来到了年前。

  “赵想,你今天去麦地里拔草,我算你五个工分。”

  村支书拦住了正要去山上采药的赵想,这孩子一天天往山上跑,偶尔上山手上还提着一只野鸡或是野兔。

  虽然比起村子里那些老手差了点,可赵想还是个孩子啊,于是村子里有不少人眼红了。

  明明是自己本事,还说赵想把山上的野物全抓了,害他们没得吃。

  “支书爷爷,是有人去你那里告状了吗?”

  赵想最近老看到有人在下山的路口盯着他,几次下来他再迟钝也发现不对了,那些人的眼中全是妒忌,其中就有老宅的赵大狗子,原主的堂兄。

  “唉,你也知道,村子里总是有人见不得别人过得好。”

  村支书也为难,村子里的人偶尔还要去赵想家拿药,这得给钱吧!哪怕这个钱是赵想应该拿的,还是有人眼红啊!

  一个孩子都会赚钱了,可大人却只能干看着,于是那些红眼病可不得闹嘛!

  拿钱换药的事他们没办法阻止,也不能阻止,毕竟这药确实是赵想冒着危险从山上采回来的。你要是不想给钱,可以自己去山上采,但是采错了吃死人可别怨人。

  大家还是很爱惜自己小命的,何况赵想这里的药也不贵,他就收一点成本价,比起药房便宜多了。

  卖药的事他们眼红归眼红,肯定不能往外说的。于是指着赵想抓的野兔和野鸡的事找上了村支书,他们就是看不得赵想好过。

  明明在老赵家时,还是个小可怜。才去赵家几个月,人长高了长胖了不说,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

  以前是黑瘦,现在皮肤变白了不少,本来好看的脸现在更加好看了。

  相比之下,老赵家对赵想有多亏待,不用说眼睛都能看得出来。

  因此大家对老赵家的人更不想提了,见过偏心的,可是偏心成这样的也是少见。

  然而再不待见老赵家,也不妨碍他们眼红赵家的生活。

  “好,我今天去拔草。”

  本来想去山上挖一些药草的,对不熟悉的人来说,现在冬天好多药草地面上的植物都干枯了,根本认不出来它们原本的样子。

  但是对生活在乡下的孩子而言,即使干枯也能认出它们原本是什么植物。

  赵想有原主所有的记忆,因此他可以很轻松地认出来。

  把它们和百草集上的中药一一对照,便知道谁是杂草谁是药材了。

  因此赵想上山肯定都有收获,因此好多药材用的都是根部,地上的植物干了不要紧,地下的还在就好。

  “谢谢支书爷爷。”

  赵想也知道这个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不明智的,所以拔草就拔草吧!又不是没拔过,以前原主在老赵家时,冬天里一家人都休息,只有原主天天上工拔草挣工分。

  明明他挣的工分足以养活自己,可是老赵家他吃得最少,干得最多,穿得也最烂。

  都是一群没有良心的人,赵想觉得眼红病里,肯定有老赵家一份。

  “走,我们去大地拔,那里的杂草拔过后又长出来了,你知道草会和粮食抢养分,不把它们拔了,麦子就没有营养,明年结出来的穗就是瘪的。”

  村支书带赵想去村子里的大地,那里有几十亩地连在一起,是村子里少有的一大块地。

  因为地很大,因此村子里的人也叫这块地大地。

  往常大家说去大地,指的就是这一块地了。

  赵想跟着村支书来到大地,只见麦地里已经有少年们在干活了。

  “支书爷爷,我去了。”

  正好背上背着背篓,拔出来的杂草直接扔进背篓里,装满一背篓就背出来倒在地边上。

  冬天的麦地里有露水,这些杂草倒在路边上摊开把露水晾干,晚点会有牛棚的人过来收拾回去喂牛。

  喂牛的杂草不能含有露水,不然牛吃了会拉稀。

  赵想蹲在空出来的走道上,开始给麦子拔草。

  为了让麦子更好地生长,大概一米麦子会空出一脚宽的走道,这样既方便大家平时施肥,也方便人拔草。

  不然直接在麦子里拔草,很容易把麦苗踩到。要知道踩到一窝麦苗大家就少了一窝粮食。

  而且空一个走道出来,也可以让麦子生长得更好。

  麦子里有许多杂草,不是茅草类的,而是更嫩,喜欢在地上爬的杂草。

  赵想动作不慢,两只手一起拔,很快他的背篓就装满了。

  “阿想。”

  赵想提着背篓刚才从麦地里站起来,就听到有人叫他。

  “谁?”

  “是我啊!”

  一个少年从麦地的另一头站起来。

  “赵磊?三石。”

  赵想在脑子里找了一下,才想起对方是谁。

  “对,是我。”

  赵磊,因为名字里的石头多,大家也叫他三石。

  “有事?”

  赵想走出麦地,把背篓里的草倒在路边,又用棍子把它们摊开来,这样草上的水干得才快。

  “好久没见你去河边摸鱼了,什么时候我们再去?”

  三石以前经常和原主一起在河边摸鱼吃,两人因此而认识。但是原主少言,不管三石怎么和他说话,原主都不吭声。

  几次后,三石也不怎么和原主说话了。

  这一次主动搭话,也是他看到了赵想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不再是打一棍子都放不出一个屁的人了。

  “我忙。”

  赵想没直接拒绝,而是换了一个说法。

  他偶尔去河边采药时,也会抓鱼抓螃蟹,只是这件事不能跟人说,都是偷偷做的。

  毕竟他一抓就是好几条鱼,每次都是藏在背篓里悄悄背回来的,大家都不知道他有抓鱼。

  “好吧!”

  三石也知道赵想是真的忙,听大家说他在学习医术,虽然现在还没见他给谁治病,但是三石的娘偶尔也会去赵想那里买药,因此这件事他也是知情的。

  “……”

  原主不怎么说话,赵想不能改变得太快,因此在外人眼里他还是那个不怎么喜欢说话的人。只是相比之前,偶尔也会开口说几句话。

  “快拔吧!”

  赵想看了对方一眼,三石很瘦也很黑。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和三石差不多,又黑又瘦。

  不是他们长得难看,而是时代的问题。在这个年代,谁家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赵家偶尔能吃荤腥,也是因为赵想那个烈士爹的缘故。

  再加上赵想时不是上山抓野味,下河摸鱼,不然老赵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吃不好穿不好,小孩子自然是又瘦又黑了。

  “好。”

  三石也知道拔草是有工分的,十几岁的少年已经可以为家里承担大半的活了。

  冬日里拔草的工作,还是大人特意给小孩子留下来的活。虽然工分少,但是这活相比别的农活已经很轻松了。

  就是一直蹲在地上拔草,腰很容易累。

  因此这活一般都是年轻人和少年们的活,老年人不会和大家抢。

  哦对了,还有知青。

  他们村子里的知青只是少,不代表没有。

  赵想暂时还没有和他们碰上,主要是知青事多,村子里的人也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

  这和牛棚的人不一样,牛棚的人是因为大家不想引来红小兵才避着的。而知青们嘛,干啥都不行,搞事倒是很行。

  “你们几个,家里又不是没饭吃,干什么来抢我们的活路。”

  说曹操,曹操就到。

  给麦地拔草的活知青也有接,他们干别的活不行,只有这拔草他们一天还能挣个几工分。因为正经干活他们不行,一年下来那点工分都养不活他们。于是冬天的时候,他们就会接拔草的工作,挣一点工分补贴一下自己。

  “你们还好意思说,一个个大人还跟我们这些娃娃抢活路,丢脸死了。”

  村子里的女娃大多数还是比较活泼的,而且他们这里除了少部分,大部分的家庭对女娃也不是特别的偏心,因此被知青说孩子们抢他们活路的时候,女娃子也敢站出来反驳他们。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比赵想看起来要大几岁的少女,双手叉腰站在赵家女娃的面前,脸上带着怒容。

  “什么意思都不懂,看来脑子有病。”

  那女娃是一点也不惯着对方,大声说了出来。

  “你居然敢说我脑子有病,找打。”

  女知青说着举起了手。

  “喂,你干啥子?想打人是吗?”

  另一旁站着的男娃把女娃推到自己身后保护起来。

  村子里来麦地里拔草的都是一些小少年,全都不满十四岁,和十六七岁的女知青比起来,在个头上要吃亏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