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爆改男配命运 在年代文里爆改男配命运 第136章

作者:蜀江春水 标签: 种田文 年代文 正剧 穿越重生

  “乖孙放心,家里还有。现在农忙,在伙食上可不能省哈。”

  赵奶奶提着肉走进厨房:“今天的菜我来煮,乖孙等着吃就好了。”

  赵想本来想进厨房帮忙,被赵爷爷推了出去。

  “乖孙你回屋继续看书,这里有我和你奶呢!”

  连厨房都不让进的赵想,只能无奈地回屋继续背书。

  不一会儿,浓郁的肉香味在赵家厨房飘出。

  路过的村民站在远处闻了一会儿,带着不舍离开。因为农忙,他们也好久没有尝过肉了。

  啥时候他们也能和赵家一样经常吃肉啊!家里那点腊肉,一次只切一点点下来炒,一大锅蔬菜只有一点腊肉,让大家尝个味而已。

  被教训了的村民,已经不敢再乱传赵家的坏话了。

  就连他们三天两头的吃肉行为,也只是在私下嘀咕两句,并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

  煮好的菜,赵奶奶分了一些出来,加上瘦肉让老伴给牛棚的人送去。

  他们祖孙三人,对牛棚的人向来大方。

  别的不说,看在他们教导自己大孙子的份上,两位老人也不会忘记他们。

  等赵想出来吃饭时,赵爷爷也已经回来了。

  有他们三五不时地补贴,牛棚众人的脸色现在看着红润不少,村民们还面带蜡黄呢,而牛棚的人除了黑点,其他方面看着居然比村民还要好一点。

  也靠张百草之前的努力,那些药可没白吃,他们的身体调养得不错,起码比前些年要好多了。

  时间顺着河流一点点划走,育好了秧苗,割完了菜籽和麦子,又开始插秧。

  赵家村人忙忙碌碌来到了九月。赵家村的人刚收完水稻,广播里消息让所有人都失了神。

  怎么连他也走了呢?

  所有人抱头痛哭,今年重要人物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让大家怎么不难过。

  随着对方的离开,那些坏人也终于等来了他们的报应。当年十月碎粉碎了□□集团,十年风声鹤唳的日子也终于结束了。

  百姓们在高兴之余,一个个都去打算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等了好多年才等到这个消息,谁不开心呢!

  起码赵家人是很开心的,她奶直接杀了两只鸡,一只老母鸡炖汤,一只仔鸡红烧。

  过完年赵奶奶就多养了几只鸡,现在都开始下鸡了。赵家每天都有好几个鸡蛋捡,因为赵想会挖小田螺,捡蜗牛回来喂它们,因此它们几乎每天一个蛋。

  五六只鸡一起下蛋,一天最少也有五个鸡蛋。

  三个人一个一个鸡蛋还有多余的,所以赵家人的气色比之前好不少。

  “阿想,来尝尝奶奶炸的酥肉味道怎么样。”赵奶奶在厨房里忙,赵想一边摆碗筷,一边烧火。

  “哇,好好吃啊!奶奶手艺真棒。”

  赵想尝了一块酥肉,觉得比起自己炸的,赵奶奶的手艺要好太多了。

  “喜欢奶奶下次再给你做。”

  看着大孙子高兴的脸,赵奶奶本来不错的心情就更好了。

  今天赵家请客,请的还是牛棚众人。

  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了,随着动乱的结束,大家都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因此在庆祝的同时,也是离别的宴席。免得和顾老、张百草一样打大家一个措手不及。

  “赵老爷子,我们来了。”

  赵老师带着活泼的声音在赵家响起。

  “欢迎,欢迎。”

  正在屋内打酒的赵爷爷听到声音赶紧出来。

  “快进来,今天我们要不醉不归。”

  “好啊,到时把你老的酒喝光了,可别心疼。”

  赵老师听了立即说道。

  “不心疼,我高兴着呢!”

  “哈哈哈……”

  众人大笑。

  随着牛棚众人的到来,赵想开始上菜。

  “吃饭喽!”

  “今天有口福了,谢谢赵老爷子、赵老夫人,还有我们的阿想。”

  卫老代表大家向赵家人道谢。

  “不用谢,不用谢,这都是应该的。”

  面对大家的弯腰行礼,赵爷爷和赵奶奶吓得后退了好几步。

  “没有什么应不应该,我们这些啊,连妻儿都不理,这些年要不是你们照顾,我们早就没了。”

  钱老等大家直起身后说道。

  “大家客气了,我们都没帮上什么忙。”

  赵爷爷赵奶奶急忙否认。

  “你们二位就没否认了。隔壁的李家村,不就死了两个吗?我们差点也和他们一样了。”

  钱老想到那两人死在黎明之前就一脸可惜,要是他们再等等,也许就不会死了。

  “唉。”

  说到这个,大家的心情立即变得低落起来。

  “不说了,吃菜喝酒。”

  赵爷爷见状,赶紧说道。

  “对对对,今天老夫人做了这么大一桌子饭菜,我们可得好好尝尝。”

  气氛又热了起来。

  不高兴的事今天就不提了,免得扫兴。

  果然,在庆祝后半个月,牛棚众人就一个个被接走。直到过完年,最后一位赵老师也离开了。

  他们离开时,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了赵想。

  有钢笔,有首饰。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藏的,以前红小兵来搜查都没发现。

  拿着钢笔首饰,赵想一个个把人送走,直到牛棚空下来为止。明明才过完年,正是热闹的时候,他却觉得好冷清。

  看着空空如也的牛棚,就连里面的锅都被村民瓜分了。

  幸好铁锅他们早就让赵家人搬走了,留下的陶锅随便吧!

  刚长出来的木耳也没人摘了,赵想转身走出牛棚,把门关上。

  再见了,牛棚。

  再见了,那些苦难。从此以后,中国要开始改革,厚积薄发后开始腾飞。

  七七年十月,当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除了赵想早就知道外,其他人都愣住了。

  “呜”

  知青院的知青一个个蹲在地上痛哭,幸亏他们没有放弃学习。

  他们终于可以回去了。

  并不是说他们在赵家村过得有多差,不管怎么说他们好歹还活着,留在城里没吃的,早晚也是个饿死。

  在赵家村起码没人饿死,没有粮食野菜也能让他们活下来。

  只是他们全是城里人,干不了农活,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折磨。

  比起男知青拼命给家里人写信,女知青们却一脸冷漠,抱着书背起来。

  写信?还是算了吧!她们考一个好学校,读几年书出来工作。至于家人,在他们选择兄弟让她们下乡时,就已经断了关系。

  这几年也没见他们给自己写信寄东西,双方互不来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于是在男知青一个个激动到睡不着时,女知青却在挑灯夜读。

  赵想也在读书,不过他是背医书累了就换成课本学习。

  赵老师他们在离开前就抽查过赵想的学习进度,抽查完后他和钱老非常高兴,觉得以赵想的成绩考一个好大学并不难。

  大家纷纷对赵想说在首都等他,让他早点考到首都,大家又能聚在一起了。

  是的,牛棚这些人,居然全都是从首都来的。

  这个时候赵想都不由得感叹道缘分二字啊,妙不可言。

  在背书的同时,赵想也开始考虑起自己是先高考,还是先下海。今天赵玉和赵磊来找他,询问他高考的事。

  赵玉和赵磊肯定会参加第一次高考,特别是赵磊,只有在第一次时他考上的概率最大。所以他不会错过这次机会,他的父母已经接手了他平时的活,让他安心复习准备高考。

  赵想却没急着回答他们,而是说自己要考虑考虑,最迟明后天就会告诉他们答案。

  如果他参加的话,就三个人一起去考,不然就赵玉和赵磊二人去。

  二人虽不知赵想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下来,却还是理解地离开了赵家,回家等消息。

  他们不知道赵想承担着多大的压力,也就不能理解他的顾虑了。

  赵想想着现在政策已经开始放宽,他去镇上或是县城市里做点吃食生意应该问题不大。

  别的不说,这药钱他是要赚出来的,不然他的身体始终是个隐患。

  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开始第一次高考,两次高考相差不过半年,本来赵想是打算参加第二次高考的,如果要下海做生意赚钱,那么他明年就不能参加高考了。

  可他要怎么和爷爷奶奶说呢?

  要是直说,两位老人肯定不会同意。要是不说出真相,两位老人更不会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