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赚钱养崽崽 穿到古代赚钱养崽崽 第44章
作者:迟睡
感谢大家支持!
第41章
除了这些新奇好看的小东西以外, 沈若还要做些寻常人家能用上的东西。
这时候的人都用“包袱”。所谓“包袱”就是用一张方形的布折起来的小包,能用来装各种东西,只要布够大任何不规则的物体都能往里装, 且打上了结也不容易掉。
但是每次要取包袱里头的东西都得拿下来整个打开真的很麻烦,而且包袱一般都是赶路背行李的时候用,为了防止东西掉了那结都打得很紧,拆起来十分费劲。
那一打开要找东西,要是东西小, 那么多堆在一块也不知道得找到什么时候去,着实是有些不太方便。
平时村里人要去采东西之类的都是拎着篮子, 因为篮子许多人家都会做, 竹子是山上砍得也不用花钱。但是篮子有一点不好,就是自重太重了。大篮子本身就有个四斤五斤的,再加上里头的东西, 时间久了夹在臂弯里提着, 皮肉都能给压红了。
所以沈若打算做些现代人用的“帆布包”“单肩包”以及“书包”,用布料做出来的包就很轻便, 背在身上也方便极了。
这时候有布料的人家都是用来做衣服的,没人会想把布料做成包。
就算是做包袱也没人用棉布,大多是用最差的粗麻布来做包袱用。粗麻布制作的东西最常见的就是大麻袋了。
这时候是没人做, 不知道布艺的包有多少好处, 沈若就打算自己当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之前摘梨子, 他爬树,蓝帆和二狗在底下接, 需要三人合作。
但要是那会儿他身后能背个大布包, 摘了梨子就能往包里放, 这样的话一个人就能行。
这多省事儿啊!
穿到古代不方便的地方实在太多, 沈若想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目前的生活可以变得便利一点。
众人听沈若说的都一愣一愣的,用布来做包那可真是大手笔啊。
古时候的布料幅宽都很窄,价格贵,要是拿来做包那真的是太奢侈了!
定价要是太贵,估计也没啥人会买。
婶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沈若早就想过这一点。
谁说他要用完整的布料来做包了?
沈若道:“既然‘百家被’可以用百片不同的碎布来缝制,那这包也成。不用全部弄成方形,剩下的布头有什么形状就给它剪一剪跟边上另一块缝上,等缝好整合成一大块布之后再裁。”
大家都被用布做包这件事给牵住了心神,下意识以为这么金贵的东西就该用整布,其实不用的,做出个能用的就成。这样的话成本降低,卖的价格也贵不到哪里去。
而且这些布料都不丑,做出来的每个包都是独一无二的样式,肯定也不会丑。
沈若还打算做些盘扣,斜挎单肩包肯定是要加个盖子的,这样系上可以让包里的东西不至于掉出来。
帆布包可以做加盖和不加盖的两种。书包的话,可以做成普通的抽绳水桶包,底下多用几层布料垫着硬挺些,可以放重一些的砚台一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特别是沈若说的那个抽绳水桶书包。
怎么把绳子怼进去就是一个问题,而且绣完了还要翻面的。
沈若就和他娘以及几个脑子转得快的婶子讨论了起来。
巧姐儿对那个单肩包很感兴趣就在一边听他们讨论一边上手做了。桌上堆得碎布头很多,她照着自己的审美挑了些花布,各种不规则的形状都有,用剪子剪出一条直线的边,然后就开始缝合。
她是真心喜欢缝纫和绣东西的,那双眼睛里就只能看得到手里的活儿,做的时候嘴角还不自觉带着笑。
很快她就缝好了一大片,问若哥儿这样成不成。
果不其然得到了夸赞,她脸都红透了。用剪子将边上歪来扭曲的边比着四指宽给剪掉,这长条子若哥儿说了是要用来做包的带子的。裁剪出来的两块布料就是长方形的,一块要做包盖所以特意留长了,是另一块的两倍那么长。
巧姐儿也有自己的小巧思在的,将两片布料翻面,正面对正面,将左右和下面的三条线给缝好之后,再翻回来。这样包的雏形就出来了,上面长出的那一截得给它挝进去缝。
巧姐儿觉得那包盖和包本身全是横平竖直的有些呆板,不太好看,就自作主张给叠成了个三角形。
沈若见了又是夸的,顺便还提了圆弧形和梯形的方案。
巧姐儿听了更兴奋了,恨不得自己立马把这些都做出来!
这边的书包也讨论出章程来了。
抽绳可以用沈若之前做的那种七彩发绳,穿绳子可以用个小工具,周兰家里有铁丝能做,就是一个长铁丝上头再圈一个小圆环,把绳子的一头卷上,往里怼,然后把铁丝和圆环一起抽出来,这样绳子也就跟着出来了。
抽绳水桶包得穿两根绳,这样才能左右手一齐拉将包口给拢上,所以大家商量着那得留个两指宽,这样才不至于穿不进去绳。
沈若点点头,果然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就会设计,具体怎么做出来的还真不太清楚。这下大家都给出出主意,立刻就定下了方案。
这参与感瞬间就起来了,婶子们也很兴奋,毕竟这个东西从来没见过,就跟自己帮着一起创造出来的一样。
特别是做出成品的那一刻,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有婶子试着背了下,脸上笑出了一脸褶子:“我瞧着这个好,若哥儿刚叫它什么来着?‘书包’?给读书人用的东西,瞧着就厉害!”
“这抽绳一拉就能关上,太好玩了哈哈。”有婶子上手去拉,觉得神奇有趣极了。
“真方便啊,瞧着挺能装的,还这么轻呢!”
“是啊,若哥儿可真是个天才,也不知道咋想到的。”有婶子笑着夸沈若。
沈若笑着摇摇头。这些还真都不是他想到的,二十一世纪这些包包的各种设计层出不穷,追根溯源是谁先发明出来的沈若也不清楚,不过这会儿他们能做出来的就只是最最最简单的那一种包。
做这些东西,他不过是占了先人智慧的便宜,顺便发挥了一下自己身为穿越者的“金手指”。
巧姐儿也做好了手里的单肩包,连包带也缝好了翻出来,将包和包带缝合在了一起。
这种类型的包从没见过自然也没人背过,但是巧姐儿无师自通直接斜挎在了身上,双手捏着胸前的包带,看着就像个要去上学的初中生。
“哟,巧姐儿也做好了,快瞧瞧。”巧姐儿她娘脸都要笑烂了,自家闺女儿今日在这儿可是出了不少风头,以后谁出去不说一句自家巧姐儿女红厉害啊。
“好看!没想到这碎布头做出来的包也这么好看啊。”
“是啊,瞧着真不错……就是这包有点儿小,看起来背不下太多东西啊。”
“我觉着要是再做大些就更好了。”
婶子们都喜欢大个的东西,就像要装东西的篮子也要做得够大,这样才比较能装。
但是单肩包做得太大就不好看了,毕竟是要背在身上的。
二十一世纪的包,甚至还有许多小到什么东西都装不下,只能装得下可爱的。
“这种类型的包是小的好看,就背在身上走,放些随身要带的东西。”沈若已经编好了盘扣,巧姐儿接过之后就给三角的尖尖上缝一个子扣,在布面上缝上母扣,这样一搭上,瞬间精致度就提升了不少。
沈若还拿了个小的布艺千纸鹤做成了挂件,给坠上了同色的布条流苏,抬手往凸起的子扣上挂。
“哟,这样是真好看啊!虽然装不下太多东西,但背着就是好看!”
“我瞧着比镇上小姐家的荷包还好看呢!”
有婶子用手比了比大小,说道:“其实也不算太小,能放下木簪子小镜子啥的,那大葱都能塞上五六根呢!”
众人想象了一下塞大葱的画面,不约而同地皱了下眉:“这大葱多长啊,放里头得长出来一大截呢!”
“诶唷,这么好看的包怎么能用来放大葱。可别说了,想想都觉得埋汰。”
“是啊,这里头就该放些宝贝。”巧姐儿红着脸把沈若给她的头绳小心摘下来给放了进去。
大家激烈地讨论着,又开动脑筋想出了更多的小设计来,水桶包不仅做了底部是圆的,还做了方的、六边形的,讨论出来觉得可行,就做个样品出来。
桌上堆得那些布料都可以随意取用,缝这些东西都不难,对这些做惯了的婶子来说,甚至能称得上是简单,闭着眼睛都能缝的那种。
但是这些设计却不简单,看到从自己手里做出来的东西精致又好看还实用,那成就感蹭蹭地往上涨。
大家还要比比谁绣的、缝的又快又好。
在互相夸赞和讨论赞美声中,时间悄然流逝。
很快就到了正午,婶子们这会儿热情高涨,手里的活计不停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累,自己带来的篮子里头都堆了不少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了。
有的婶子喜欢绣花,就拿了发带绣。有婶子爱缝东西,就缝包。大家都各自拿了自己爱做的活计,渴了还有红糖水喝,还有又大又甜的梨子吃,别提多滋润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这个时间点沈若家该吃午食了,农家普遍都是吃两餐,只沈大山家被沈若带的开始吃三餐。帮忙做活儿的这边交给李善桃帮忙看着,沈若就得出空来做午食。
柳杉见时间差不多就放下手里的手帕,从屋里出来帮衬着。
很快厨屋里头就传出了炊米的香气。
沈若打算煮一大锅粥,新收的米熬煮出米油,泛着浓重的粮食香气。
相比于厚重的稠粥,沈若更喜欢喝稀粥,比较好入口。
这会儿他就熬了稀粥,放锅里熬着,又从后屋出门去扯了一大捆的番薯藤回来。
“若哥儿,我来帮你。”柳杉搬来小板凳,两人就坐在后头圈起来的鸡圈旁边撕番薯藤。
“好。”沈若笑着点头,他折下一根青翠的番薯藤,用指甲掐一下上头叶片和茎相连的位置,但不能完全掐断,留下一层皮,然后扯着往下拉。
皮就跟着叶片下来了,等将四周的皮都撕完了就成了,然后折成小段放在一边的粗陶大碗里头。
有柳杉帮忙,很快两人就将这一大捆番薯藤都给处理好了,装了整整两个粗陶大碗。剩下的那些皮和叶子就全部捧起来丢进鸡圈,给鸡鸭啄着吃。
柳杉早就被沈若的厨艺给折服了,这番薯藤以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也会吃,但是她怎么做都没若哥儿做的好吃。所以这会儿她就占了烧火的位置,掌勺的还是沈若。
起锅烧油,沈若先用辣子和蒜末炒了个底味,接着再下处理好的番薯藤。翻炒均匀后加入盐调味,还加了一勺子周浪之前送来的辣酱。瞬间辣酱的香气裹挟着番薯藤自带的清香迸发出来,香气扑鼻。
婶子们离得那般近早闻见了,有婶子问道:“善桃啊,你家怎么开始做起饭了?”
“在做啥菜啊,我闻着好香,口水都要掉下来了。”
“这……你家还吃午时一餐啊,那我们是不是得先回去。”有婶子在这儿做的有些上头,都有点儿舍不得走了。在这儿又能唠嗑又能交流感情,做这东西又这么有成就感,还有红糖水喝,感觉跟过神仙日子似的。
村里人没事都不会在别人家吃饭的点儿上门拜访的,毕竟每家每户都不富裕,去了别人家肯定要留饭的,要是象征性地客气一下人家还当了真,那可是真的尴尬极了。
李善桃闻到味儿就知道自家若哥儿在炒菜了,笑着回道:“是,之前若哥儿刚生产完,家里就多吃一餐给他补补身子,接着又是农忙,大山和丰哥午时不吃些干的,下午就饿得慌,那干起活儿都没劲呢。这会儿都有些习惯了。”
大家伙儿听着也有道理,但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那个条件能吃三餐的。大家都觉得李善桃是真疼宠家人和孩子啊。
既然沈大山家要开饭,就不好都留在这里了。
“那我们先回去了,午后再来继续干。我感觉做这活计开心得很。”有婶子将手里的东西放下就要走。
沈若正好炒好了菜,这会儿正盖上盖子焖呢,走出来之后就发现这些婶子已经开始整理自己做好的东西,都打算走了。
他立刻道:“大家先别急着走,留下吃顿便饭吧。”
“使不得使不得,我们这么多人呢,得把你家吃穷咯。”有婶子连忙摆手。
周兰的表情也不甚赞同,他们这里十个大人,三个年轻人,这么多人的口粮得花费多少啊。
“是啊若哥儿,你家也不富裕,哪能在你家蹭饭。善桃姐,你快说说若哥儿,可不能穷大方啊。”有婶子简直为沈若操碎了心,以前沈家的穷苦条件大家都看在眼里,在这里蹭饭心里头都有些不得劲呢。
沈若有些无奈地笑了下,说道:“也没太多东西,就一碗稀粥配上辣炒番薯藤。各位来帮了我的忙,吃一顿饭又怎么了?下午若是没事还要请大家继续忙活呢。”